先改变认知再纠正行为
先有新的认知,然后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此认知,最后相信认知,用认知来矫正行为,多次重复,最终内化。
这是情绪问题最通用的矫正方法,名为认知行为疗法。
不必提前焦虑。睡觉时为未完成的某项工作焦虑,这是当代打工人的一个普通状态,特别是有上进心、有责任感的同学,感受更甚,事情还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,毫无思绪,明日可如何是好,是否会搞砸,要延期,被领导批评,被同事抱怨等等。其实大可不必,睡觉时的焦虑对事情毫无益处,徒增烦恼罢了,反倒是放平心态,到了明天再专注的去解决,总会被解决,后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。回想一下,是不是一路过来都是这样的,每件未之失眠的事情,最后都被解决了。这样的经历越多,越能相信这个道理,矫正这个认知,后续再遇到未解的问题,也不必惊慌,该睡觉就好好睡觉,事情都会被解决好。
不必太在意领导的某句话。初入职场的同学常常会对领导的一句话,就思前想后,是不是对自己不满了,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了,领导对自己失望了等等,让自己陷入内耗。当你成为领导之后,会发现领导的某些话也只是突如其来,并无过多深意,太较真你就输了,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能力,做事是否靠谱,是否值得信赖。当对领导的临场话语祛魅之后,就会少许多精神内耗,更自然更专注的在事上。在长期的合作中去观察,去验证,会更加的从容,而非时刻如履薄冰。
松弛才是最高效的状态。孔子曰,“君子不忧不惧”;老子云,“柔弱胜刚强”;庄子言,“绵绵之力,用之不竭”。先哲们早就告诉了我们,做事情要慢慢来,不忧不惧,自然而为才是最好的。经常会有人看了一个演讲、一个励志视频就立flag,从明日起要如何如何,结果目标定得太紧绷,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,猛然发力有时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,但无法长久,人的精气神来源于能量场,一下子用完了,后劲跟不上,反倒是不当一回事,不把某项事情从心里上特别拔高,计划投入多长的专注时间去做,而只是将重要的事情也作为平常事,该开始的时候自然开始,没有刻意蓄力的过程,会发现效果更好,心力也不会透支。多次尝试,会更相信此门法。
以上只是列举了三个通过认知行为来矫正过往偏差的认知,使自己处于一个长期较为松弛的状态下,去做事,去成事。
如何获取认知呢,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,多取读书,如果身边有高人相助,也可成为认知维度获取的来源之一,一个人说的你不信,两个说时半信半疑,三个人也这么说时开始相信,当从经典中发现先哲们、圣人们也这么说,外国人也一样说,你就会越来越信了,最终最重要的,还是要在自己的生活中、工作中去检验,才能真正的相信,去矫正行为,去形成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