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以密成语以泄败
大家常常会在励志短视频中看到这样一句话,在事情做成之前对谁都不要说,包括最亲密的人。而与这句话相同意思的警句就是“事以密成语以泄败”。
这句话出自《韩非子》的《说难》篇,更多的侧重于政治及军事上,对信息保密的重要信,信息的泄漏可能会导致计划失败甚至灾祸。
对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更多的用于表达内心的某项个人成长计划、事业规划,比如在年初立下今年flag,热血上头要三个月掌握某项技能等,而非政治或军事上的含义。
那为什么会说在立个人计划时,也最好遵循此条行事准则呢。初一听会觉得挺有道理,做事情需要沉稳,提早说出来的人一般城府不足,定力不够,在成事概率上会降低许多。再者,话提早说出来就像煮饭提前揭锅,导致饭不熟,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联想。
但这些解释还是在科学性上不够令人信服,大多是经验层面的总结,城府、定力、联想均是,这样就容易让人半信半疑,半信半疑就是不信,对某一认知,不是嘴上说出来就是掌握了,最终必须是通过行为实践上来体现。
知行合一,从“知”到“行”,其实中间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点,就是“信”,是发自内心的相信,半信半疑不行,只有全信,然后去实践,通过实践的反馈加深“信”,再更坚定的“行”,最终才是真正的“知”,方为“知行合一”。
那么“信”从何来,一是来自于自身的实践经验,这也是为什么说一些道理必须到了一定年龄,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才是真正的理解。二是来自于科学,从原理上解释背后的运转逻辑,使人信服。
我们就从科学角度来解释,为何事以密成语以泄败。当我们设定目标要完成了不起的事情时,很大的动力来自于大脑在幻想事成时带来的满足感,朋友的刮目相看、同学的顶礼膜拜、陌生网友的羡慕目光、自我的肯定,这些都会成为克服日程事项推进中面临的枯燥、动力不足的原动力,这些幻想中正向反馈会刺激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。这种神经递质就像大脑自带的兴奋剂,让我们产生"目标触手可及"的愉悦感。但问题在于,当我们将未完成的目标提前宣之于口时,大脑会经历一次精妙的欺骗机制。
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,公开谈论目标时,大脑中负责社会认知的颞顶联合区会异常活跃。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在想象成功场景,更在模拟他人对我们成功的积极评价。这种双重满足感会提前透支多巴胺储备,德国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团队通过长达7年的追踪实验发现:将减肥目标公开的人,实际减重成功率比保持沉默者低37%,因为他们的身份认同已提前从"减肥者"转变为"即将成功者"。
更关键的是神经可塑性带来的负强化效应。每次重复目标却不立即行动,基底核会逐渐建立"语言承诺-社会认可"的替代回路,这种神经捷径最终会取代真正的行动机制。就像伦敦大学脑科学中心的实验揭示的:当受试者公开承诺学习新语言后,其大脑在后续7天内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灰质密度竟出现可测量的下降。
因此真正的成长智慧在于保持"认知闭合"状态。当我们把目标封存在前额叶皮层的执行网络,而非过早释放到社会评价系统,大脑会持续处于目标饥渴状态。这种未完成的张力会驱动伏隔核持续分泌多巴胺,形成"渴望-行动-反馈"的良性循环。就像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,未说破的目标才能保持波函数的无限可能。
当然,还有人会刻意将目标公之于众,借用这种已提前承诺的压力,来反向约束自己的行为,这种现象在行为心理学中被称为"社会监督悖论”,此种借力会引起一定的焦虑压力,这个后续单独开篇再谈。
从今天起,记住,想要做成的事情,嘴上一定要憋得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