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郎咸平批评认知看职场祛魅
郎咸平在回复一个提问“月入五千和月入五万”在认知上有什么差别时,本以为他会从认知维度高谈阔论来论证,结果却是对提问者好不委婉的训斥,他说:
“你们和送外卖的在认知上没什么区别,在我看来没有区别,你们一样啥也不懂,唯一的区别是你过了哪条线,才有了参与的机会。恰好你还干得不错,可能是这个因素,也可能是那个因素,就是综合原因,才走到了现在”。
这句话乍一听有点刺耳,甚至带着点精英主义的傲慢,但仔细琢磨,却戳中了职场和社会竞争里最隐秘的真相——很多时候,你需要先拿到上桌门票,才有机会参与游戏。
在职场中,要进行祛魅职场,那些“上桌的人”,未必比你强,只是比你早一步摸到了入口。
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一件事:那些坐在高位的人,那些在会议上侃侃而谈的“专家”,那些手握资源、头衔光鲜的“成功者”,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可企及。他们未必比我聪明,未必比我更懂业务,甚至未必比我更努力——他们只是比我早一步摸到了某个入口,或者恰好踩中了某个契机。
这个认知让我彻底放下了对“权威”的盲目敬畏。我开始明白,职场和社会竞争的本质,不是能力的绝对比拼,而是一场关于“规则、时机和入场券”的游戏。
那条隐形的“线”,才是真正的分水岭。我们从小被教育“努力就能成功”,但现实是,努力只是最基础的条件。真正的分水岭,是那条隐形的“线”——学历、资历、人脉、平台,甚至是运气。
我见过太多人,能力并不出众,但因为早几年进入某个行业,赶上了红利期,如今已是“行业大佬”;也见过更多人,明明实力强悍,却因为学历或背景的硬伤,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。
这让我意识到:“上桌”的人,未必是更强的玩家,只是更早拿到了入场券。
高位≠高能,别被“光环效应”骗了。我曾经对高管、专家充满敬畏,直到某次会议上,一位VP(副总裁)提出一个明显脱离实际的方案。我小心翼翼地问:“这个方案在技术上可能会遇到XX问题……”他愣了一下,然后含糊其辞地绕开了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他根本不懂细节,他只是习惯了别人不质疑他。
后来我观察到更多类似的现象:
- 许多高管的决策,依赖的是下属提炼的简报,而非一手信息;
- 某些“行业专家”的见解,不过是重复几年前的陈词滥调;
- 那些看起来自信满满的权威人士,私下也会焦虑、会犯错。
头衔会给人镀金,但不会让人突然变聪明。
祛魅的关键:看清“游戏规则”,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职场:
- 不要盲目崇拜“高位者”——他们的成功,可能是时代红利、平台加持,甚至是运气;
- 不要低估自己的专业价值——你在业务细节上的积累,是那些远离一线的人无法比拟的;
- 不要被“规则”困住——如果现有的游戏规则对你不利,那就想办法绕开它,或者自己制定新规则。
专业自信:你才是细节的王者,我在自己的领域花了足够多的时间:
- 我知道每个环节的坑在哪里;
- 我试过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;
- 我清楚数据和事实,而非依赖模糊的“经验”。
这让我在面对那些“高高在上”的决策者时,有了十足的底气。当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时,我会直接说:“这个方案在测试阶段会遇到XX问题,我们试过A/B两种解法,数据表明B更优。”
细节,是破除权威幻觉的最佳武器。
真正的自由:选择自己的游戏,最后我明白了一件事:人生不是只有一张桌子。
- 有人挤破头想进大厂,而有人在小公司做得风生水起;
- 有人追求高管title,而有人选择自由职业,活得更加自在;
- 有人沉迷于社会定义的“成功”,而有人早已跳出了这套评价体系。
真正的祛魅,是看清所有规则后,依然能冷静选择自己的路。
所以,别再仰望那些“上桌的人”。他们只是玩家,不是神明。而你——
- 可以尊重他们的位置,但不必神话他们的能力;
- 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,但不必盲从他们的观点;
- 可以玩他们的游戏,但更可以开辟自己的战场。
因为最终,能定义你的,不是别人制定的规则,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。